首页 > 非凡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 建业月刊
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18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立下铿锵誓言。“在这(未来)5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GDP飞增,国人的人均财产却并未同GDP同比例增长,利用财政改革,使更多人更公平地分享经济腾飞的大蛋糕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中国金融风险的源头不是次贷,而是金融资源的错配与金融企业竞争力的低下。
——叶檀博士如此提醒国内金融界。次贷对于中国的直接影响目前尚未形成较为一致意见,但它为中国金融界带来的反思契机弥足珍贵。经济学者吴敬琏针对此事认为:“从根源上说,它(次贷危机)是这些年来世界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以及由此产生的资产泡沫引起的。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这两个问题都很严重,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不能麻痹大意。”
不谈民主谈民生,等于谈养猪。
——在回顾梳理厦门PX项目事件解决的全过程时,《南方都市报》的评论如此感慨说。在中科院院士赵玉芬介入调查之前,厦门海沧的居民对于PX项目的维权行动已经进行了大半年,但毫无成效。关乎民生的问题何时能寄望于制度保证而非类似“赵玉芬院士出场”这样的幸运?评论员认为: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以民权得到保障为基础。
若无有效监督,大部制很难成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这样表示。大部制方案中,类似铁道部作为小部存在这种情况以及方案的简要程度有点出乎意料,而更有论者指出这意味着部门利益根深蒂固的程度超出了公众预想。在大部制方案背后,权力重组后的权力制约问题,同大部制自身改革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程度等,都已成为学者与民众的关注焦点。
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捏造!抵制行动只会让抵制者受到惩罚。
——针对英《独立报》捏造其个人签名抵制中国奥运事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表示愤慨。在接受法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他不担心北京奥运会遭到抵制,个别人的缺席“无损于奥运会的质量,北京奥运会比个人强大多了”。罗格表示,运动员如果利用奥运会作为政治舞台,将受到惩戒。国际奥委会不是政治组织,不应由它来扮演政治角色解决全球问题。无端抵制中国的奥运会的抵制者将会受到惩罚。
两岸关系“马·上就会好”?
——台湾地区新任领导人的选举结果似乎让人们对未来的两岸关系产生审慎的乐观。然而,虽然马英九以221万票的巨幅差额胜出,但544万个投票给谢长廷的选民依然昭示了潜在的变因。针对目前台湾和大陆、美国、日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舆论对马英九在选举时主打的一支广告——“马·上就会好”后面打上了一个凝重的问号。
谁谋杀了贝尔斯登?
——拥有85年历史、在美国排名第五的投资银行,仅总部大楼价值就12亿美元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仅用两亿多美元购入麾下。《经济学人》认为:贝尔斯登之所以在48小时之内迅速崩盘,并不是因为它真的需要崩盘,而仅仅是因为人们怀疑它可能要崩盘。这正是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它无比生动地阐释了一个道理:支撑现代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基础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实物资产,而是人们对于这个体系本身的信心以及这个体系中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心目中的信用。
中国队该学的不是荷兰而是河南!
——针对国足有些牵强的所谓“攻势足球”战术,著名足球记者董路在博客里评论说。上赛季逼平或战胜了几乎所有强队,河南建业队凭借踏实而实际的战术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战术标兵。中超新赛季即将开幕,这个更成熟的团队使我们如此期待。
错过了在第一时间收看由央视一套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于是就只能收看各地的电视台播放的,只要有就看。这样来来回回、断断续续地看,硬是完整看了一遍。尽管有人质疑编剧对剧中某个角色刻画缺乏常理,有些情节设计过于巧合,但总体很生动,我很感动,亦受启发。
“闯关东”是自清朝顺治年间到当时的中华民国约300年的历史时期内,由我国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约有3000万的贫苦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其中尤以山东人为“闯关东”的主体,这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史,其迁徙人数是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上最多的。
我喜欢这部电视剧,更喜欢其中的男主人公——朱开山。我喜欢他的勤劳勇敢、善良、智慧和坚忍不拔,以及他的聪明、大智和偶尔的“狡猾”。他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努力向上。为了养家糊口,他不顾危险,进山淘金、吃尽了苦头,就是这样才渐渐完成了一个富裕农民的原始积累,掘得了他的第一桶金。朱开山重情重义,是位有血性的男儿。他秉承了山东人的深明大义、为人内敛的品格,他的处事方式其实就体现了中国平民百姓崇尚的“义”当先、“情”为重的原则。他这位平民英雄身上所代表的“在逆境下绝不向恶势力低头、隐忍顽强”的精神品德,他身上所体现的大爱无声以及面对日本人的威武不屈,他独有的那种悲怆的、强悍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气节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震撼。
李幼斌扮演的朱开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眼神和满脸沧桑,他眼神中、脸上刻满了坚实、厚重、忍毅、顽强、粗犷和豪爽。他有时非常沉默,但是每一次,他都在沉默中爆发,从不会在沉默中灭亡!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他选择了默默扛起命运的重担,在不声不响中孕育出巨大的能量。
总之,《闯关东》弘扬了一种精神,那就是:
敢于同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进取精神,敢于同艰苦磨难进行抗争的拼搏精神,扶贫济困、宽厚待人的人文精神。
建业是真正的舞者,跟着它的舞步,转眼我已经跳了十年。我热爱工作,享受过程,收获快乐,套用冰心的话:“走在生命的两端,一路播种,一路开花,脚踏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时常在内心里感激建业给我们创造了宽松的成长环境和自由发挥才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坚定了信念和方向,十年磨一剑,我奋斗了,也收获了。
视野所见,有越来越多有思想、富于理想的年轻人加入建业,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似乎也成为我的责任。还是要从一句话开始——我常常认为态度决定一切,有能力不代表你会尽力而为,而企业要的是能对工作尽力而为的人。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承担、承受,即承担责任、承受压力。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人职业成长的必要前提。
最初在南阳工作的同事一定都还记得南阳绿色家园开盘的那些日子,记得南阳的那场雨。为了保证项目如期开盘,那些日子里,南阳公司的所有员工一直都在一线奋战着。还记得那场雨一直连绵不断地下了近一个月,大家每个人心里都是冰凉冰凉的。样板楼、会所4000多平方米建筑扫尾交工工作,1万多平方米道路、广场及绿化,我们只有3天时间!看着湿漉漉的工地,时任工程部经理的我焦虑的心情已无法言表。为了如期交付,最终设法调集了300多名施工人员昼夜奋战,每天都把自己钉在工地,连续三天两夜没有合眼。工程顺利完工,项目如期开盘!那个时刻,很多人说“建业人会变魔术”!开盘仪式上,记得时任公司总经理的闵闵女士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向工程部的全体员工表示感谢。这时,我们全都忘却了疲惫,沉浸在成功开盘的巨大喜悦中。现在回想起来,相比以后更长时间内所承受的压力、承担的责任、遇到的困难,这可能还算不上什么,但最初的这段经历对我以后从业的工作心态有很大影响,使我更勇于担当责任,能沉稳地面对困难。
这几年是中国房地产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省内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集团在住宅产业化、产品创新等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中,我们也在不断寻求变革,为可持续发展建立了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这为建业人搭建了一个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发展平台。面对地市尚不规范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竞争形势,建业省域化的发展战略要求每个建业人必须在河南这块房地产开发的盐碱地上精耕细作,使思考、沟通、学习、总结成为习惯。在工作中我经常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建业人尽力做到:三个主动(主动工作、主动协调、主动解决);三个快(思想快、意识快、行动快);三个要(意识上要提升,行动上要加速,业务上要突破);抓大事不放小事,做好分内事;多办实事,少说闲话。老胡常说:任何人的成功都超不过他的信念。标准决定着成就,自我约束总是意味着更大的压力,但任何时候我都在提醒自己,成功即意味着你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从真正能为这个社会服务及作出贡献以来,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朝着我的理想和梦想迈进。虽然速度显慢,但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应该可以达成。而此过程,我深刻地认知到责任、思想、追求完整和坚持不懈对于我的重要。
承担责任
因为承担责任,才有存在价值,才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如果有人愿意把责任交给你,你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你有能力承担责任,很多人却没有。如果你承担了责任,别人从你的工作中获得幸福快乐,你应该感到自豪,因为你已经成为一个受人景仰和尊敬的人。所以,承担责任是成长的步骤之一。如果说逃避责任可以保护自己一段时间,那么,承担责任则可以长久地保护自己。因为承担责任固然有被处罚的风险,但不承担责任,倒可能遭遇更大的风险——丢掉饭碗、丢掉前途的风险。
拥有思想
我们都有自己人生的目标与规划,而思想是成功之因。每一个成功,就像是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可以被预期的、被肯定的,只要他做某些固定的事情,使用某些法则。明确的核心目标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强大能量,人一旦目标清楚后,潜意识就会自动地发挥它无限的能量,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并且能够不断地瞄准和修正目标,自然地把我们引导朝向目标前进。
追求完整
追求和认知完整是在生活中多层次地体验丑恶和美丽,空洞和充实,幼稚和成熟,干瘪和丰满,虚伪和真诚,软弱和强健,痛苦与欢乐,死亡和新生,等等。
遇事如此,人更不例外。理解和认知人的完整的最艰难之处在于认知人的不全,包容人的不足,宽待人的缺陷,接受人的遗憾,平静人的软弱,看到人的背后,这是对他人的厚爱,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追求和认知完整的过程永远是一种劳累,一种艰难,一种曲折。但也永远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种充实。如同凡·高笔下的朝圣者,穷其一生在艰难中跋涉。悲伤是因为他要到的地方是这么远,路又是这么长。欢乐则在于,在他眼中,天国之城在落日的光芒中灿烂辉煌。他将时而面对风雨和泥泞,时而仍有一路鲜花,一路阳光。
坚持不懈
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我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事实上,每次进步一点点并不太难,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
我经常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每一次失败都会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机会。这一次的拒绝就是下一次的赞同,这一次皱起的眉头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夜幕降临,回想一天的遭遇,我总是心存感激。我深知只有失败多次,才能成功。因为坚持到底,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我想,这是最古老的成功秘诀。假如成功,一定是你坚持到底,假如你失败,一定是你放弃。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成功者绝不放弃。
说起职业经历中难忘的事情,该是2007年4月20日驻马店建业森林半岛三期排号选房活动。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作为团队领导者,我虽未在现场,任务却完成得非常圆满。
2007年4月20日,原计划进行驻马店建业森林半岛三期排号选房活动,这次推出房源比较集中,数量比较大,预计排号选房的客户比较多,同时又是排号和选房同时进行,所以工作量非常大,而排号选房又对整个项目的销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容不得半点闪失。公司上下都跟绷紧的弦一样,工作压力是非常的大。而就在这时,突然接到集团紧急通知,要我参加新长征俱乐部的徒步行走活动,也是4月20日!在这样的工作节点,我本应十分担心,请假留在项目督战。但基于对这个团队的了解,加之团队高昂的临战状态让我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放心,便参加了集团的活动。如我所料,公司员工工作信心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全部工作都如期顺利进展,没有出现任何的差错与阻碍,客户对当天建业的工作人员也做出相当高的评价,活动也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团队的成长和成熟,另外也很好验证了自己一直所坚持的理念:总经理不仅是管理者更多的是服务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适当授权,为了使授权能够取得成功,总经理就必须承担起链接和协调的角色,为下属完成工作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最新信息,起到服务者的作用;不断鼓励下属承担责任,帮助并和他一起成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把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智慧激发出来,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个简单的工具进行约束。只有大家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团队之间融洽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强的团队力量,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成功。
2002年深秋的一天,刚入职建业物业公司不久,负责客户投诉工作,在城市花园与几位业主协商处理他们的投诉。因一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几个业主非常激动,伤感情的话接连而出,矛盾激化,谈判中止。几个业主怒极,拂袖而去,让人倍感尴尬、痛苦、无奈……
深秋的城市花园凉风阵阵,卷着落叶四处飘荡,一个人一遍遍走在空旷的路上,心就像秋天的风,落寞而激荡。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每一步都是坚实向上的,多年的传统教育——良禽择木而栖,忠诚地对待自己的企业并像坚守信仰一样长久地与它一同走下去,这种意识已经刻在了骨子里,难道自己这一步走错了吗?难道进错企业了吗?
没心情开车,信步走。走到集团当时在售的桂园项目销售部门口,突然抬头看到正是刚才几位业主中的两位正陪着亲友在桂园选房子,大感愕然!问为什么?一个业主拍拍我的肩膀:许总,说实话,生气归生气,但是我们也知道,没有完美的企业,在河南比你们更好的房子没有,比你们更负责于自己问题的企业也没有,所以,吵归吵,要推荐买房还是买你们的房子!
天高云淡,风清神爽!刹那间,真的感谢几个业主给自己上了一课!真的感觉到企业的厚重!真的牢牢地记住了一个理念:一定扎扎实实做产品,一定本本分分做企业,一定坦荡做事情,一定负责地对待客户。千里走隧道,不管多难走,一点光亮在前头,天地可鉴,天道酬勤!
读研究生期间,我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兼职,被派到温州参与一个咨询项目。客户在开发区,离市区较远,附近只有一家餐厅,我们每次都去这家餐厅吃饭。
餐厅规模不大,只有两个包间,包间的服务员也只有两个:一个是小夏,是温州本地人,长得比较清秀,性格开朗,来餐厅时间较早,显得比较老练,和大伙有说有笑;另外一个是小马,相对而言则显得比较平庸,广西妹子,长相一般,来餐厅时间不长,给大家的感觉较为拘谨,甚至显得有点木讷,来餐厅给大家端茶倒水之余,基本上没有什么话。几次下来,小夏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明显好于小马,以至于每次吃饭时都希望是小夏来我们包间,碰到小马过来时,大家都觉得不太习惯,甚至感觉饭菜都不太可口。
后来有一次,公司合伙人同我们项目组一起进餐,那天恰好是小马过来服务,我们暗地里都替她捏了一把汗,担心合伙人对她的服务不满意。她倒是显得比较自然,还是像往常一样给我们倒酒倒茶,也没什么多余的话。用完餐之后,合伙人从服务台上拿起留言本,说要给小马留下表扬信。看到我们几个一脸愕然的样子,他说了两个原因:第一,小马的服务虽然还有不足之处,但她很用心,从她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她比一般人更需要得到认可和鼓励;第二,大家还需要长期在这家餐厅用餐,如果希望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就不要吝惜你们的表扬,这对你们来讲只是几句话,但是对于一个新来的服务员来讲,可能是其提供优质服务的最大动力。
听了合伙人的一番话之后,大家面面相觑,对表扬信的作用将信将疑。然而在之后的几个月中,大家开始慢慢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小马显得越来越热情,和大家的话也多了,经常主动问我们饭菜是否可口……后来甚至根据我们大家的用餐习惯和偏好,帮助我们做了一个专用菜谱给老板,老板安排人提前做好,我们到餐厅后就马上开餐,省去了往日等候的时间……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马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项目结束时我们离开温州返回北京前夕,大家竟觉得有点恋恋不舍……
两年之后,应客户之邀,我回温州做了一次回访。又去了那家餐厅,发现那家餐厅变化很大,在原来房子两侧又盖了好几间房子,餐厅的经营面积已经扩大到原来的好几倍,有十几个服务员,小马依然在餐厅工作,但是已经成为餐厅的经理了,闲谈中,她提起了两年前那封表扬信,她说非常感谢我们公司老总,说当年来餐厅后一直都不知道怎么做客户才能满意,对自己的表现也不满意,本来已经决定要离开餐厅改行了,是那封表扬信让她重新找到信心坚持做了下来,从服务员做到领班,再从领班成为经理……
很简单的一封表扬信,却能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这件事后来成为公司内部一个经典案例,也令我经常为之深思。激励在日常管理中的重要性尽人皆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性被忽略。很多经理人认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前提是获得公司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政策,包括加薪、提职机会等,这样理解激励实在是过于狭隘。激励其实可以有很多选择,有时候,真诚地说一声“您辛苦了”可能比一百元的奖励更有效;一个认可与信任的眼神、一次祝贺时忘情的拥抱、一阵为分享下属成功的开怀大笑、一封鼓励下属的感谢信,可能比年终的模范证书还要管用,而激励成本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昂贵。
企业层面的专业素养主要表现为盈利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服务水平。我们在开始走向资本市场的时候发现,在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里,是基本上不谈“精神”的,谈的是“盈利表现”,比的是“土地储备”,论的是“实力”。在香港上市地产企业“俱乐部”里,“河南情结”、“社会效益”等因素如果不能体现出经济价值来,都将被视为无谓的付出。在那里,人们不会因为你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而降低对你的评价标准,也不会因为你盖的房子不比别人少甚至干活比别人多而高看你一眼。正因为如此,建业人既不可因所处环境的差异导致的效率不公而自暴自弃,更不可因在本土市场具备的领先优势而沾沾自喜。只有咬紧牙关,多干实干,笨鸟先飞,小鸟常飞,用三倍甚至五倍的努力去换取同样的盈利表现,才能跻身于强者之林,为自己争得立足之地。
企业层面专业素养的另外两种能力,是业内已经认识到的产品制造能力和服务水平,它们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前提。就产品制造能力而言,我们仍处在中级阶段,与产业化探索的先行者万科相距甚远。万科多达两百人的产品研发队伍、数百项专利性研究成果和正在担负的国家级住宅科研课题,为中国的住宅产业化引领着方向。我们近年来致力于产品系列化、标准化以及提出的通过与设计商、建筑商、供应商建立“三大合作阵营”逐步提升产品制作能力的思路,是跟随万科进行产业化探索的基础性工作,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希望利用这一“跟跑”战术,保持本土市场的产品优势。
服务水平同样是开发企业的立足之本,它的高低尤其是在行业成熟时期业已成为竞争者决胜市场的关键。我们是本土市场最早向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开发企业,因而获益最早。城市花园一期热销,不能不说是“金水花园”老业主们口碑传播的功劳。前些年,受困于建业广场和城市花园工程质量问题,加之竞争对手开始对服务提升高度重视,我们的服务优势一度不保。两年来,我们为了夺回这一优势,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刻地认识到客户资源与企业发展的鱼水之缘。目前考验建业人的是,能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和年复一年地认真做好每一项服务,并在未来两年内利用十八个城市陆续建成的社区平台,搭建起具有建业战略特色的客户服务网络和客户资源管理体系,将客户资源的价值反哺于企业的发展,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建业会会员在全省境内享受到“建业无盲点服务”,真正体验“尊贵、和谐、健康、成长、开放”。
一、支柱性与市场化
房地产业由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曾提出“关于房地产支柱性地位及其制度安排”的研究,但因为1995年海南房产泡沫大崩溃,搁浅了;经济成功软着陆以后,时任副总理旧事重提,在原副部长杨慎顾问下重新成立课题组,重点为“中国住宅产业及其预警研究”,该课题秉承了“产业化、支柱性、货币分配”的总体指导思想,提及全面实施货币化的设想。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来临,加速了住房货币化的进程,中国房地产在理论不足的条件下登上了经济的舞台,留下了诸如“制度软约束”“分配双轨制”“国有股一股独大”等中国特色的痼疾。此后在2002年正式提出“建设支柱性房地产业”,迄今刚好五个年头。
既然作出了支柱性定论,市场化就是必然的。如上一段所言,因为上马仓促,理论不足,导致制度建设滞后于房地产开发的进程,产生了无控制开发、垄断开发、粗放开发,因为由福利到货币的转变嫁接上了陈腐多年的“居者有其屋”消费观,不规范供应以“窝”的概念顺利转交给“急窝型”需求,这是市场开发初期的写照;再后来以品牌开发商为龙头进行了精细开发与标准化开发,带动了沿海发达城市住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房地产发展转向市场化的良好征兆;除观念外,再后来居住需求中又注入了人口增长、婚育高峰、经济个体剧变等因素,致“复制型”开发大行其道,“土地财政”应运而生,这就是新政出台前夜的表征。
所以取消支柱论等同于取消市场论,于历史、于现状均不可取,也会误导下步的调控或调节或新政的部署。
二、“新政”“调控”与“调节”
按照我们关于支柱性与市场化的判断与表述,“新政”“调控”“调节”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开发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需求的引导;供求规划与控制;特殊群体的供应与需求这四个方面。
实际上的情况与之有出入:新政是为了抑制房地产领域的过度投资、部分城市(一线城市中的几个城市而不是主流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而实施的;后来人们用调控一词,试图解决投资过剩与涨幅过快背后的土地经营、投机型消费、非规范开发、市场腐败等问题;并由这些问题解决过程中滋生了关于住房保障的新问题,调控或新政尚未完成其历史使命就淹没在老百姓挞伐高房价的口水里。
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调节,任何市场经济都需要调节,市场经济同样要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里的调节,主要指经济的、金融的、税收的手段;行政介入主要是解决个性问题、调节所不能触及的局部领域的特殊问题,如京沪深穗的房价涨幅、如现象级炒房、如闲资对非正常物业的恶意收购等。
经济学里有一个最妥当的说法叫“效率”,效率不是指所有工具统统用上,而是组合运用,有主次之分。前期许多措施被一以贯之,放在高房价的篮子里,让你无法分辨哪一个鸡蛋坏了,还是整个篮子里的鸡蛋都坏了,倒掉可惜,不倒坏一个会影响好几个,最终一篮子鸡蛋都弄没了。
三、居住保障与保障类住房供应
当前把居住保障与保障类住房建设混为一谈。如果按照支柱性与市场化往下梳理,我们就会看出这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汇:居住保障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建设的辅助目标之一,正是需要调节的主要方面;而保障类住房供应充其量是一个历史名词,是粗放市场发展条件下动用政府力量,补充消费不足,以体现部分“居住保障”目标的实现。如果前期房地产市场化程度高,发展规范,保障住房供应便无存在的必要。因为房地产开发进程大大快于房地产规范建设进程,才产生了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保障类住房供应。至少没有现在压力这么大,因为住房保障也应该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前期住房商品化时,并没有将住房收益或补贴来源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公产房只是小家子意识的一个范例而已。
四、房地产的制度结构与房产品的区域性
以前人们谈论房地产的制度结构局限于产权、分配、交易,现在又加入一个保障。一个重大的疏漏就是房地产领域的企业制度建设。以前,只要花上十来万就可以注册一家一千万的开发公司;不管这个公司是其他类型的有限,还是法律意义上的有限公司;十人以内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至今仍大规模存在。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一只脚,这只脚在房地产领域的丢失,是造成目前困境的内因。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重大错误认识就是“认为房地产是有区域性的”,什么叫房地产的区域性?恐怕没有人解释得清楚。正是这一模糊认识,地价控制权及收益权下放到地方形成地方土地财政;也因为夸大了房地产区域性,造成许多行业标准之内再套以地方性条例,产生严重渎职与腐败;还因为这一错误认识,让房产品的标准化步伐严重滞后于市场需要,既无效率也不利于社会公平。这里说一下万科的负面例子,无恶意,万科的产品品牌形成了标准化,但武汉的万科四季花城曾经有业主赴深圳考察同类产品后发现,武汉的四季花城用材无法比拟深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把“房产品的区域性”扩大到“房地产区域性”的有害程度。
五、房产品消费需求的共性与个性
这是制约房地产发展的瓶颈。建设部政策中心的陈淮主任曾经说过,金融工具丰富程度决定消费市场的有效衔接。这本是一个真理性认识,除了按揭产品有所丰富外,其他的被束之高阁。陈主任的说法,大意是针对三级市场,赋予不同的金融品种与金融控制,并通过金融调节让它们规范于一体。
房产品消费除了居者有其屋这一空间型需求共性外,还到处流传着个性。因而必然由具备不同特点的、不同级别的市场来予以满足。
现在,政府对房价总是反应过度,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对消费个性的漠视。姑且不提商品结构的规定与高档项目开发控制。为什么两度对二手市场的交易进行高税管制,二手房价照样实现连续的突破?二手房交易量照样稳中有升?只能说明刚性需求在支撑着二手房市场。为什么包括地方政府自己、开发商、银行在内的诸多当事人,都认为土地制度与经营体制必须改革呢?主因源于金融品种在一级市场是垄断的。
启动二手房市场,稳定房价,调整供给。这只是目前唯一取得同一性呼声的方面。
六、房产品价格与价值规律
房产品与其他市场上的产品一样,也有价格,价值规律同样发生作用。但认识上的误区让政府趴伏在高房价身上而不能自拔。
误区一:认为房产品价格从属于资本所有者。房产品的价格应从属于资源要素而不是资本所有者。这与上述房地产开发商到底是生产厂家还是服务提供商有关。如果认之为生产厂家,则其享有“资本定价权”,政府也无从干涉;如果是服务提供商,则所有的要素资源价格由政府厘定,自然房产品的价格就是一个相加的简单过程,无论何人也不能左右。在此种观念下,物价局才有发言权。
误区二:认为房产品的价格主要依随于核心资源与成本。即土地与开发成本决定房价,这也是暴利论者的最强证据。实际上,土地成本决定于政府的因素强于通过拍卖程序增加的部分;开发成本如果在标准化前提下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那各地房价的差异来源于哪儿呢?仅仅是需求或开发商一家垄断决定?我们认为有两条:一个是各地政府对土地收益的依赖程度不同决定供地主要价格及以什么条件与成熟程度供地的问题;另一个是缺乏“按需定产”的规划,按需定产,这里的需,是在政府为主导的引导与建设基础上的需,不是拥有房子的想法类需求。
要想让价值规律作用于房地产市场,必需步骤是对房产品价格进行重新认识,并将其纳入要素决定论的理论范畴。
七、房地产市场主体与政府职责
上述许多问题涉及房地产市场主体与政府关系或职责范围。这应该以对居住保障进行合理认识为前提。保障住房既然是弥补政府前期对房地产市场管理不力的应急举措,则政府主要职责应该是管好资源规划,掌控资源定价权与要素定价权,通过行政管制确保居住保障目标的实现。而市场采购、市场供应、市场服务、市场定价以及市场信息,严格按市场经济经典经济学家的解释来办,是可行的。
(楚芸工作室,国内著名房地产研究机构。)
※ 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各种廉租房、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工作力度将有助于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解决。
※ 县级市应当根据自己的县情做好规划。
※ 恢复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为这个发展越来越快的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 目前房价的调整,主要还是心理因素大于实际供求情况。调整期可能还会持续一年时间。
※ 媒体对王石先生所提出的“拐点说”有着过度的关注。
※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在未来的20年甚至30年的时间里,房地产行业都将依旧是一个朝阳产业。
保障性住房:政府会越来越重视,房源也会越来越多。
很高兴看到地方各级政府最近一两年在不断加大廉租房、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我们的业务主要在河南省,去年郑州市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又成立了郑州市的住宅投资集团,主要是用于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可以想象随着政府在这方面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面对中低收入缺房者的房源会逐渐地增多。
当然,这个问题其实积累了很多年了,从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制度以来,过去十年时间,商品房的供应主要还是以市场为主,过去政府在这一块的投入是不够的。因此阶段性地出现了中低收入阶层住房短缺的状况,而这种短缺也导致了供不应求状况的长期存在,这也是过去几年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但是,从这两年开始,特别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有一个很长的篇幅,比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谈这个问题谈得都多,而且还具体地提出了三项原则和四项措施,我相信地方政府也会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房源也会越来越多。
县级城市建设:期待理性、规范的城市规划研究成果。
建业做的是省域化发展战略,在战略的实施进程中,我们从河南的108个县级城市发现目前的城市化建设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城区的理想规模上,现在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研究成果。目前,河南的108个县城城区人口都在10万以下,规模小点的有五六万人,通常在七八万人,这种规模显然不是未来县级城市的理想规模。但是,反过来讲,理想的规模究竟是多大呢?是15万还是20万呢?这个题到现在都没有破,结果就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城市的管网配套问题,是按15万人还是按20万?没有一个方向。现在我在人代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将来政府的城建规划部门,包括专家学者能够组成一个课题组,来破这个题。在此之前,我认为每个县级城市都要根据自己的县情做好规划,不管是大县还是小县,城区规划都要先行。
恢复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房地产的行业规模决定了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1989年我们国家开始在一些学校设立房地产专业,大概到1998年,教育部开始在大专院校专业目录中取消房地产专业,这期间大概有9年的时间。9年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大概有100多所高校都设立了房地产专业,这个专业可以说是应势而生。
目前,房地产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行业。比如,去年这个行业的总投资超过了2.5万亿,占到了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0%。现在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士将近有400万人,但这400万从业人员中的大学生多数都不是科班出身:有学财会、审算、市场营销的;也有学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的,很多都是转行过来的,像我是学外语的,对这个行业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门外汉。
在中欧读书的时候,我曾跟院长提议说在中欧设立一个不动产专业,在人代会上再次提出恢复这个专业的建议,就是希望我们的大专院校能够为这个发展越来越快的行业输送更多合用的人才。另外,房地产专业其实是一个综合学科,它会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美学、建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物业管理。把房地产专业拆分后,目前的专业设置状况是很大一部分归到工程这边,还有一部分归到工商管理,满足不了目前的市场需要。
房价调整:2008年是调整期,房产市场真正的供需状况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最近这次房价调整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在过去的两年间,特别是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有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广州、深圳、北京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房价连续大幅度上升了将近两年时间。房价上升的速度快过了中产阶级收入水平上涨的速度,这么一来不要说中低收入阶层的人,就连中高收入阶层的人,看到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市场的房子也已经买不起了,也就是说价格偏离了价值,这就违背了市场规律。
另外一个原因,中央对房地产业热点问题,在最近的三四年加大了管理和调控的力度,不希望房价涨得这么快。所以,最近这两年,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加大了经济适用房,包括普通商品房的供应数量,市场中低价位的房子供应量不断增多,也是使市场价位往回调整的一个原因。
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大了冬天、泡沫、拐点等概念的渲染力度,使得原来想买房,或者是本来要投资房子的投资客,或者是可买可不买,就是游离市场的人,阻碍了他们的买房热情,甚至是阻止了他们的买房行为,使得持币观望的现象变得普遍了,甚至原来真正想买房的人也在等待房价调整,希望能够侥幸等到房价下跌之后再买房子。
我个人认为,至少在去年下半年到现在这段时间里面,中国房地产市场真正的需求和真正的供应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就像我刚才说的中低价位的房子供应量也还不大,政府刚刚推出来的一些,比例非常小。这段时间,按照比例供应,房价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调整,这里面有很多心理上的因素,持币观望的心理比较普遍,导致了这个时期的成交量减少,于是房价下跌。但是这个时期,我想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人们的心理要调整,供求关系在这个时间要调整一下。我个人认为2008年是调整期。
解析“拐点论”:现在还不应该过度渲染和夸大万科在行业中、在市场导向方面的作用。
我觉得这个时期,媒体对王石先生所提出的“拐点说”有点过度关注。其实王石先生在下边跟我有一些沟通,他没有非常正式地说现在就是“拐点”。他只是觉得,万科集中的三个发达区域的房价在前两年涨得太快了,他觉得应该进入理性期、调整期,如果媒体非得说是拐点,他也没有办法回避。我们都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万科一个企业在全国占的份额不过就2%左右,还有98%的市场是其他的地产商在做。所以万科无论它的规模发展多大,它去年市值一度近2000亿,但在中国占的份额还是很小、很小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对万科的发展有点过度关注。虽然它是标杆企业,它所做的好的我们就应该学习,但是王石随便说一句话,你就对他过度关注,这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万科现在发展得非常好,它一直在引领我们的产业往前发展,它的很多做法,很多理性的发展思路,它的企业发展战略,职业经理人培养,非凡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等等,很多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效仿的。
但是这个时期不要过分关注万科的一举一动,它降价也好,它买地或者是不买地也好,都跟它自身的需求有关系。有时候,比如说它在一个地方降了一点价,可能只是想加速一点现金流的回流,这个时候旁边可能有一块地要买。它可以有一些启示,甚至预示着一些东西,但是不会左右中国土地市场和供应,因为它本身的市场份额还不是很大。它的确是第一,但占的市场份额也还是有限的。比如说万科它自己占了全国份额的10%,或者是20%,那确实起了一个风向标的作用,但现在还不应该过度渲染和夸大万科在行业中、在市场导向方面的作用。过分地夸大,会使媒体,甚至政府、消费者,甚至同行产生一种错觉。
房价的历史与未来:长期来看,房价还是会平稳上升。
我个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房子作为一个商品,它的短期价格涨落是靠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长期来讲主要是靠商品的成本来决定。
短期看,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停止之后,改革开放20年所聚集的购买能力,在这一年后释放了出来,这种需求就决定了市场长期处在供不应求的局面。房价从1998年起大幅度地连续上升了几年,跟这种局面是分不开的。在这种形势下,只要推出房子来,哪怕是性价比不是很高的房子,都有人买。这种现象不正常,但是又同我们的国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再加上近十年国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我们还应当注意有这样一批到中国来投资的投资人,他们来中国之后也要买房子。长三角一带聚集了将近100万台湾省过来的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这些人在大陆安家了,也需要买房子。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港澳台同胞越来越多,因为过关和交通越来越方便,比如,有的人就在深圳住,然后早上回去香港上班;有些人在珠海住,再到澳门上班。长三角、珠三角的房价大幅度上涨,不光是本地的购买力。这种现象在许多城市已经变得普遍,比如,许多韩国人到青岛买房子,也有很多日本人到大连去买房子,外来的因素也加重了阶段性的需求。大家都看到,在杭州,现在已经有房子卖到10万块钱一平方米了,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现象。但是我想这个房子一定是香港、新加坡的人来买的,因为他们的参照物是当地的房价,所以就算10万块钱一平方米在他们看来也是很低的。香港现在已经是两万港币一英尺,就是差不多20万元一平方米,比起杭州人间天堂的房价还要贵很多,所以在他们看来杭州的房价还不够高,于是在深圳又出现了十几万元一平方米的房子,这是一种特殊需求。
当然,这种情况是阶段性的现象,不会持续太久。等到政府的房子,中低价位的房子、中小户型的房子出现更多的时候,房价就会下来,今年表现的情况也是这个原因使然。
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是地价在上涨,劳动力价格在上涨,建材的价格也在上涨,营销成本在上涨,银行要加息,商品房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都在上涨,所以长期来看,房价一路走高也是一种必然。但究竟是稳步增长,还是快速增高以至于阶段性地出现不合理,主要靠供求关系来决定。至于今天该不该买房?我的意见是一线城市的买房者,现在需要观望一下,看看是不是真正能够下调。对于二线、三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如果本地市场在过去几年没有大幅度上涨的情况,并且购房只是自用,在任何时候购买都是恰当的。
就我掌握的情况看,二三线城市的需求还是以刚性需求为主,以投资性需求为辅的。刚性需求究竟有多大?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就河南而言,这种刚性需求一般都在70%~80%的水平上。有刚性需求支撑,市场不会垮掉,不像专家说的泡沫要破裂,我没有那么悲观。我相信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未来20年乃至更长时间,会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主题不断地推进,在未来的20年甚至30年的时间里,都会是一个朝阳产业,所以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 君子三态,曾经被冯仑拿来形容王石,不同于想象中人生姿态的剑拔弩张,我们发现,这三句话恰好也可以用来描述马云龙。风云激荡而又波折丛生的青年时代,坚守底线却经历坎坷的报人生涯,他的人生道路浓烈昭示着时代的印记,却又清晰勾勒出了自己的坚守与追求。
1974年,背着85条“反动言论”,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投进看守所,本以为必死无疑,却在1979年的平反冤假错案运动中被安全释放。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曾救他于危难,由此出发,追昔抚今三十年,他对改革开放有着不一般的体认和感情。
“张金柱案”系列报道促使《大河报》声名鹊起,聂树斌一案双凶轰动全国,多少年来,“河南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新闻,全让老马给做了”,而他本人亦由一家大型都市报的副总编变作“有事无业”的新闻策划人。但仅从专业精神来理解他的作为,就完全忽略掉了事件背后老马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由此生发的理性判断,这种忽略使他被泛泛地解读为一个略带傻气的堂吉诃德。
在老马的核心价值观里,这样的新闻最具有价值:它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突破言论的界限,进而增强舆论监督的份量。在他看来,只有更有力和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有效修正可能的改革路径偏差。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看到,他不仅记录思考改革,他早已行动起来,饱含理想主义地践行起了自己的思索。
《建业》:就你的观察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闻界有哪些突出的变化?
马云龙:谈到三十年来新闻界的最大变化,我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开始有一批真正的新闻人出现了,也就是以新闻为职业,具备专业精神的这样一批记者的出现。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讲“新闻无学”,把做新闻等同于一般的宣传工作,让你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个人对社会的理解,更没有担当和责任的概念。
还有,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界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都市报的兴起,都市报对党报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都市报产生的社会土壤就是市场经济,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使党报遇到危机。当时的党报不进市场,公费订阅办公室流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90年代作为初创者之一参与了《大河报》的创建,它诞生时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做新闻的。同当时创刊的其他都市报一起,它们大篇幅报道社会上的新闻,生活中的新闻,揭露性的新闻,这个时候,终于有个天地可以做新闻了。都市报对社会的影响力量,正是从真正做新闻开始,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改变了过去的党报新闻形式。
《建业》 :三十年,从壮年到白头,你经历了许多坎坷曲折,但又保持着鲜明而又独特的人生选择,这期间,你自己有哪些变化,而又有哪些一直坚持的东西?
马云龙:实际上干任何事都是一样的,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做什么的,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人生定一个目标,然后,确定自己的底线是什么。有许多有才华的人灵光一现后就销声匿迹了,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这个人没有底线。
比如,新闻的底线就是真实,作为一个记者要保证真实性需要很大的坚持。经常会遇到一些阻挠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考虑,说这个真话它的代价是什么,它会产生什么后果,很多人到此就望而却步了。我的胆子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做人有一个底线,简单三句话就可以概括:第一个是假话绝对不说。第二句比较消极:真话不让说,我可以保持沉默。沉默权也很重要,当被要求说假话时,我可以保持沉默,不能强迫着自己去说假话。第三条,只要有机会说真话,能说一句算一句。不论是做人或是做新闻人,都是这一个底线,很简单不复杂,一次两次可能容易做到,但是长期坚持就很难了。
当然,所谓的机会都是存在风险的。我过去给记者们讲课时经常说,记者应当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事实判断能力。好的记者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否则你找不到真实。第二个是价值判断能力,对一个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价值含量的判断,这个需要社会经验的积累。第三个判断,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记者都有,那就是对风险的判断。报道之后,带来的风险有多大,对报道的后果应该有一个预判。一旦决定要做,就要学会承担由此而来的风险。
对于我来说,没有一个报道引起的风险是我预先没有估计到的。有很多报道你一开始准备报道,就已经知道它可能带来麻烦。但如果在我的价值判断里,只要我认为还有机会还有价值的话我就会做,至于风险,我不知道能不能承受,但准备承受。
《建业》:南方的一个刊物曾用“我就是一堂吉诃德”这样的标题来描述你身上的理想主义气质,你认同这一点吗?
马云龙:应该来说,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一直到现在,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对真理的追求,对真实的探索,在这些东西上我其实没有变化的,骨子里我的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个词大概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等同于傻瓜,的确,用这样一种态度对待人生、社会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有许多的人,虽然很年轻但已经变得很世故。现在尤其流行的是一种叫做犬儒主义的活法。人们都在现实中最大限度的谋取利益,规避风险,不再去坚持各种理念。你还坚持理想主义,就会被人看成是异类,傻瓜,堂吉诃德。包括文人,比如王蒙最近也在宣扬告别崇高,眼前利益最重要,眼前的幸福最好。理想主义变得虚无缥缈,成了过时的落后的东西,这点我不认同。我认为人和猪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否则的话,猪吃饱喝足了躺在猪圈里晒太阳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人不是这样。80年代和90年代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理想的幻灭,那个时候我们还在搞漂黄河,漂长江,非常理想主义的东西。
《建业》:从个人的经历出发,你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历程,你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马云龙:我前半辈子基本无所作为,开始做新闻那一年是39岁。在此之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随着全国清算冤假错案的开展,被判为“现行反革命”的我从监狱里出来。1984年进入新闻岗位,整个八十年代,我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用于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
80年代的改革获得了全民认同,任何一个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会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响应和积极参与。我记得刚刚开放市场,下海潮正热的时候,在周日,郑州整条人民路都会变成一个市场。干部,工人,都在那里摆摊,还有一批人在那个时候丢掉公职下海经商。那个时候群众对每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一种热烈欢迎的态度,形成了全国上下都非常认同的改革共识。
80年代的10年,每个人都看到希望,得到好处。这种现象在90年代以后没有了,现在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老百姓都疑虑重重:是不是又要掏我的钱包了?是不是又要损害我的利益了?
我这个80年代改革的积极拥护者在90年代开始静下来思考,反思这一段历程,发现其实是改革的路径出现问题了。改革似乎已经不是要给全民带来利益,而是要从百姓那里多弄钱来,国家变成一个利益实体了。国家机器本来是要为公众服务的组织,现在却努力做盈利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品本来应该越来越多,我们的现实却是越来越少。教育、医疗,本来是应当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来建设,而我们却把它们彻底地推向市场。这些措施的恶果之一就是网上所议论过的穷人世袭穷人,社会阶层无法转变,特殊的利益集团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有权力者世袭权力和财富,是改革中出现的最大教训。
《建业》:在你看来,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路径错误?
马云龙:现在看来,80年代的改革派有一个天真的梦想,那就是随着经济制度的改革、经济的发展会促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的产生。他们幻想出现一个枣核型或者叫做橄榄型的社会,中产阶级比较大,而中产阶层必然会要求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必然会产生民主制度。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目前没有产生这样的社会,反而产生了一种哑铃型的社会,权力财富集中,两级分化,断裂的社会。中产阶级非常弱势,又依附于权力,并没有形成一个有独立意识,有权力要求的阶层。这种结果的源头根本来说是制度性的问题,任何一个改革方案,如果产生了一个不受监督的权力,都会走到这种局面上去。
《建业》:你怎么评价改革开放过程中舆论监督的力量?
马云龙:媒体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任何一个权力,它只要是无监督的权力,就必然是一个腐败的权力,这是政治学中的真理。关于舆论监督,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政策上还是很模糊的,中国在理论上至今没有突破,这个突破恰恰来自实践。比如,《大河报》当时报道的在全国著名的“张金柱案”,报道那个案子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扳倒了一个张金柱,它最大的意义是在新闻操作上的一个突破。在那以前,宣传纪律明确规定,对公检法部门的涉嫌违法犯罪行为不得报道,报道的话也只能在法院处理后报道一个结果,不能在发生的同时就跟踪报道。自从这个报道做了之后,才突破了这个禁区,这个禁区不是上边给你的,是你自己在实践中突破后变成了一个先例了。再比如孙志刚案,报道出来后导致了一项法律的修改。实际上正是通过一些案例一点点的突破,新闻自由度得到了拓宽。
30年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在看来现有框架已走到极限,必须有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不能仅限于经济改革,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民主制度建设。这样一堵墙不破,我们就只能徘徊在外围。
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实现民主的第一站就是新闻自由,这是实现政治改革的第一扇门。对于每一个报道,来衡量它有没有价值,就是靠这个作为尺度。我上面说到的这个价值判断,就是看对中国的前进有没有价值,然后依次来决定报道是不是要做,是不是要坚决地做,甚至不计利害地去做,其实这种判断是建立在理性判断之上的,而不是盲目的冲动。促进新闻自由是做这一行最重要的目标和追求,许多人并不理解你最终想要什么,所以经常有人就说你马云龙是个二杆子。其实,我做的每一个案例都是有深意的,有一个追求在里面。
(采访:宋晓鸣 白许晨)
自从我踏上赫尔辛基土地那刻起,就有种很特殊的感觉:北欧与欧洲所有其他地方的设计都不太一样。虽然历史上北欧与大陆欧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种地缘的分隔,使它的设计具有更为独特的地方风格。在全世界的现代设计中,应该是最有特色的。对我们来说,也是最让人寻味、最让我们心醉的地方。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差异性显得弥足珍贵,这里就是现代设计最具有强烈的差异性的地方。
北欧设计思想一:均富思想,民主设计
这里是社会福利制度最完善的地方,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反映在设计上,就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全民族设计水准的高水平化三方面的特点,这在其他西方国家是看不到的。北欧现代设计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那正是这个地方进行均富的社会改革的时期。因此,现代设计基本是民主化、均富社会改革的工具。你注意他们的宗教,基本全部是路德教派的基督教,这个教派的教义中有强烈和浓厚的均富思想、社会民主思想。因此,北欧的社会改革,与它传统的宗教思想也不谋而合。设计渗透在生活的任何一个层面,并且平实、流畅、低调、文化感深厚。依我来看,简直是世上无可比拟的优秀。
在我们外人来看,北欧设计都非常好,但是要很费力才能分辨它们之间的差异。北欧设计评论家安尼·斯滕罗斯(AnneStenros)曾经说:在北欧国家中,丹麦人比较“南部”化一点,芬兰人则有点“东方味道”,挪威人是“北派”,而瑞典人则基本是中坚。冰岛人自有一套,谁也不属。我看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如果说,过去五百年中北欧设计有个共同的发展倾向,我想就是都是从贵族、皇室独裁下的设计向民主化设计的转化这点。社会富裕但是财富分配比较均匀,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天寒地冻的地理位置,使这种民主思想在家居设计中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家是核心,一个温馨、舒适、自然、和谐的家是这里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因为在政治上,他们已经早就取得社会民主制度,所有的努力就通过发展经济、发展设计来创造一个自己的一流的家园。我们中国人还在打来打去,还在为意识形态的纯正而斗争自己的同胞的时候,他们已经在精益求精地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电器、设计器皿、设计纺织品和服装。我们的精力和聪明才智用来斗人,他们的精力和聪明才智用来创造生活环境。你说讲设计,我们有什么可以和他们比的。看看他们战后六十年的历史,是设计的成就史。我们有的就是一大堆谈起来都要落泪的政治运动了。
北欧设计思想二:功能至上,美惠众生
民主精神给设计带来了功能主义原则,无论设计什么,首先不是好看,而是功能好,价格低廉,能够为公众服务。在那里,为人人的设计就是好设计。法国、意大利那些豪华的设计品牌,在这里没有什么市场,更没有人跟进。中国人崇尚外国品牌,开始还好,崇尚法国的、意大利的,现在好家伙,连艳俗的韩国也崇尚起来了,哈韩一族个个振振有辞,好像很懂什么似的。反观北欧的艺术史他们“哈”过谁?他们相信的是自己,自己文化的深刻,有一流的传统艺术和建筑,流行艺术也超群。
北欧不同。长期以来的传统就是寻找好设计,是为人人的好设计,好的设计已经渗透在整个斯堪的纳维亚文化中,成为他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你在那么大的一个地方游走,就看不见什么不好的设计。他们早就有艾林·凯呼吁“美惠众生”。瑞典手工艺和工业设计协会提倡的“每日用品好设计”,是国家的、民众的生活目的。这里的设计师努力的目标,不是创造什么昂贵得一般民众不能够拥有的设计,而是惠及人人的日常设计。因此,北欧的现代主义设计是有极为浓厚的社会民主主义内容的。
对于北欧人来说,设计不但要为提高生活素质服务,也要为社会进步服务。长期以来,这里的设计师在追求设计完美的时候,除了要能够很好地为人服务之外,还要保持人与自然间的平衡关系。生态平衡是这个地区设计的一个很基本的标准。北欧寒冷、黑暗是举世闻名的,这里一年有九个月是黑夜,然后有三个月是灿烂得不能想象的明朗艳丽的夏天。我去那里的时候正是最辉煌的时候,但是当你想想这种时日是如此的短暂,就会理解为什么那里的人基本倾城而出在阳光下享受夏日。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设计的一个目的是协助人类生存。他们的工具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特别是住宅设计,都达到无可比拟的高水平,就正因为这些设计是协助人们在漫漫长夜中生存的工具。
民主化设计的本质,使人们对设计本身的美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设计品所具有的社会地位象征意义。这种对设计的平和心态,真是伟大。他们的设计一直就贯穿这种优雅而平民化的东西。去斯德哥尔摩附件的宜家总部看看他们的家具,去参观卡尔和卡林·拉尔逊设计的住宅,都渗透了这样的精神。他们的设计是邀请人们参与,突出包容性、公众性、参与性,这在英语中叫inclusiveness,而不是贵族性的排斥性、独占性(英语中称为exclusiveness)。在公众性的前提下,再突出设计师的个性。自然材料、手工艺传统、民主精神的结合,加上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使这里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有机现代主义”设计,英语称为“organicmodern”。包豪斯其实并没有在这里生根,他们仅仅是取了包豪斯的合理内核,却摒弃了包豪斯缺乏人性化、强调统一形式、单一风格的弊端,他们的现代设计是选择性的,而不是对外国的东西兼收并蓄型的。
北欧设计思想三:注重传统,崇尚自然。
在北欧的设计中,自然观是非常突出的,他们重视本地自然材料的运用。其实去博物馆看看,这种传统早就存在于这些国家传统的手工艺中了。美国和西欧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早,因此整个社会的结构受到很大的冲击改变,而工业化到达北欧地区相对比较晚,因此手工艺传统得到比较广泛的完整保存。这里的设计师没有那种高速成长造成的浮躁,能够比较从容地考虑设计问题,使民族的、自然的元素比较好地和现代产品结合起来。看他们的设计,我真是为中国现在的现代设计对自然、对传统的肆无忌惮的破坏感到羞愧。在北欧,所谓“好设计”,是指那些能够把传统手工艺、自然材料和现代用途结合得很好的设计。
在北欧,你发现民众对设计的基本认识水平要比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高。在西欧、在美国,你会看见大量平庸的设计,更莫说在韩国这些地方,整个国家基本是个设计平庸的地方了。而在北欧,好像很难看到平庸的东西,他们虽然没有意大利、法国那种奢华的设计,但是却也没有那些艳俗的设计,整体水平高。北欧人把艺术感和实用性结合起来看待,叫做“实用艺术”(burkskunst,相当于英语中的usefulart),形式、功能、材料、色彩、肌理、耐用性能、造价水平这几个内容是和谐的、平衡的。他们认为德国、荷兰、俄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那种现代主义设计,其实缺乏人性感,因此自己探索出一套自己的现代主义设计语汇来,通过自然材料、人性化的色彩、丰富的材料肌理、良好的功能结合,同时也兼顾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手段,自成一体。
在北欧,我们都听他们的设计师用一个单词来形容设计,叫“hygge”,很难翻译,是句丹麦话,意思是安详、舒服、柔顺的感觉,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也可以用来形容物,比如芬兰设计家维卡拉(TapioWirkkala)设计的好像女人乳房一样的Pollo花瓶,纯净、性感、自然,也是hygge。这个词还可以形容自然环境,夏天晚上,仲夏夜,波罗的海上微风轻轻拂面而来,好像柔软的丝绸一样的杨柳在水面轻飘,那就是hygge。中国人在烹饪上词汇的丰富说明这个国家的确是名不虚传的饮食大国,而北欧地区在这种细腻感觉上的词汇丰富,则说明他们在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感受方面的精到。这种词汇的丰富、特殊,是某种类型文化强大的标志。
北欧人被统称为Nordic。他们在历史上来来往往,有许多关系,但是却能够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保持着非常清晰的民族特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们也并不抗拒接受来自外界的设计文化影响,比如他们的陶瓷都受东方陶瓷影响,家具也受英国摄政风格(Regency)的影响、受美国“颤抖”教派(基督教清教徒,Shaker)作风简朴家具的影响。但是无论多少外来影响,都没有动摇这个地区自己的特色。斯堪的纳维亚就是斯堪的纳维亚,独特的、自己的、优秀的、民主的。
(王受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
“十块!”一个水桶腰上系着脏兮兮围裙的大娘操着开封普通话喊出这一碗红薯粉的价钱,那个浅口近似于碟子的碗几乎是摔在桌子上。看上去味道还不错,但你仍然觉得这十块钱的价格并不像大娘口气里感觉的那么理直气壮,且不说这片乱乱的市场让人感觉厌恶,即便是拿到东南角的肯德基里,一碗红薯稀饭卖出十块钱也有点宰人。
这时你需要把头抬得稍微高些,环顾四周,那些仿造痕迹明显的雕梁画栋,破旧的酒旗,卖字画的牌匾与店铺,不远处还有茶馆里传出古老剧目的梆弦不坠,一派略带陈旧的古色古香堆在你的眼前。这些复制了王朝符号的市井样貌,大约为那碗十块钱的红薯粉额外增加了不少“无形资产”;毕竟,这里是鼓楼,背依古都开封,按照电影《手机》里的台词:要是搁宋朝,普通话就是开封话,开封话就是普通话。
或许那个大娘的自信心来自鼓楼夜市声名远播的巨大市场,店“大”欺客,多少蛮横了一些;或许这样的自信来自更远处——许多王朝在这片土地上积攒下来的气质?就像北京人总觉得自己都很皇城根一样,当人们大老远跑来这里向这大宋的片段遗迹长吁短叹,也顺带滋长了夜市摊贩们的诺大雄心。
可实际上,摊贩们,或者更多的开封人,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自信,她们的蛮横更应该被解读为一种焦虑。如果不是两条交通大动脉地在开封的西边交叉,这座古老的都城仍然安稳地躺在中原大地的中心位置,在上个世纪开始的时候,关于中原大地的诸多历史、文化、人物、事件,你更容易遇见开封,而绝不是郑州。直到今天,河南大学仍然习惯于骄傲地看着郑州的其他高校,独自筹备自己的百年校庆,接纳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师徒渊源,并被年纪很长的老先生们认为是中原的学术重镇,而且这个学术重镇绝不是指王立群。我读研究生时有同学是河大外语学院出来的,说起那些“先生”们,总给我们这些听众一种类似“燕园旧事”的错觉,尤其讲到王宝童先生如何触摸莎士比亚,可以令我们确信:民初那一代的扎实学养不仅在北大、在西南联大,也曾恩惠中原大地,而且不是郑州,是开封。当然,这位以河大为母校的同学也会时不时炫耀一番,但手里的论据十足搞笑:“你看河南多少的大学都是启功先生题的校名,但在河大,他只能为‘外语学院’题字而已。”
在我看来,这样微妙的小自信,是开封最引人喜爱的地方。它来自于一座城市真正的根基与传统,来自对于自己历史的谦卑与尊重,来自一些真诚的市民对于这座城市真切的传承。可惜的是,开封城里这样的传统,或者说那些扎实的故事,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即便清净如河南大学,也不得不面临优秀教师的出走以及老先生们的逝去。随之而来的,便是迫不及待地合并,不由分说的扩招,以及水涨船高的收费。
河大失去的冷静,仅仅是开封变得焦虑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一种略显迟缓的缩影。这座城市的焦虑似乎来的更早,来的更凶,来的更无从解脱。他和所有的发展中城市一样,急于摆脱当前的陈旧。其实当下的中国,又有哪个古都不焦虑呢?
王朝的背影像是一抹温暖的夕照,常常带给古都们难以脱卸的荣耀与尊严,当然还有旅游业所招徕到的那些外来者,它们朝圣一般的仰望眼神更带给古都子民难以名状的自信和快感。可另一方面,面对新的城市格局,现代城市思想对于历史的冲刷与臧否,它们需要拿出像样的系统方案,来完成历史与现代的转接,传统与新兴的续传。于是这些古都们,一边守着断壁残垣的城墙与遗迹,作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符号,聊以告慰自己城市的悠远历史;一边放手兴建更加新鲜的道路、建筑与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梦想着复兴曾经的荣耀,或者至少不要愧对先祖的成就。
夹在历史与现代中间,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寻找新的高度,这就是开封的命题。
其实每次去开封,都不愿意在那些仿造的古旧建筑面前做任何的停留。至于每个河南人都耳熟能详的景点,无论铁塔或是龙亭,开封府或者大相国寺,还有门票昂贵的清明上河园,也都不怎么乐意去,看着那些在赝品的风景里拼命留影的人们,似乎都是为了一个“开封”的名字而来,至于真正的“开封”,他们才没时间了解,我们似乎也没时间和心情去讲述。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人们只有拍过照片,才能证明自己到过那里。可他们真正到过么?
很显然,那些残破的城墙以及每一块墙砖里的历史,并没有被今天的开封真正的珍视和开采,它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的味道远远超过了作为文化精神的意义。这种眼光多少有些短视,需要适度的调整和回归,让现代重温历史,让历史见证现代。如果开封古城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可以抛弃那些变卖历史的想法,不再嬉皮笑脸地将自己陈列在各色游客面前,反而会获得更真诚的尊重,并引发更为深刻的文化消费与城市认同。我们曾经复制砖墙、复制历史、复制宫殿并在赝品的建筑里复制那些曾经的礼仪,里面穿着CK内裤的年轻人外面套上复制宋朝的服饰,随意抛出复制的绣球并开始一场15分钟的喧闹婚礼。希望这一些都在“古城维新”的过程中被洗刷和湮灭,转而换作另外的、对历史更老实的建设内容。
在历史面前,我们可以完全可以更老实一点的。而且用更老实的心态去面对开封的历史并畅想它的未来,或许更容易唤醒这座城市新的生命力,并为它在河南,在中原,在中国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
在历史里沉睡太久,既让它显得淳朴古典,又让它过分地缓慢悠然,虽然这样的沉淀能换来旅游业的兴旺,但过分迟缓的速度显然不符合21世纪的崭新要求。历史的延续往往敌不过现代的突击。开封可以放平心思,去挖掘以及借助更加开阔的智慧,用更具长远眼光的方式化解历史并延续历史。他们需要在旧城墙下商讨出开展新经济的策略,并最终帮助这个曾经被《清明上河图》渲染过的王朝都城接受新的市民心态。他们聪明,却需要迅速建立新的荣耀;他们从容,却必须重新确立自己的城市地位。
自上大学以来,我始终有一个巨大的疑惑,就是所交往的开封人,竟然都是极聪明的:他们善于言辞,对人性有着非同一般的见解力,融入环境的能力超乎寻常,并且还都有一点点善意的狡狤。总之他们很少处于劣势,善于借助自己的聪明来获取成绩。或许这是一堆巧合,但我更愿意把这种巧合理解为开封的地脉。如果这座城市的厚实地脉能够被今天的人们正常看待,用更老实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历史,用更平和的心态接受今天的位置,用更积极的心态开拓未来的可能,便完全有可能跳出陈旧城市的老思维,站在一块块不撒谎的墙砖上,书写稳健而娟秀的、宋体的未来。
其实,无论我们如何苛责开封,也都必须承认,开封是不可替代的,当杭州在自己的后山搭建“宋城”并引来无数游客的时候,开封似乎更有资格来传递宋朝的故事。这种感觉就像我第一次走进开封汴绣厂的车间,那些用塑料水杯的师傅们,一针一线编织着古典名作中的璀璨汴梁。说实话,那些女工的面容有点麻木,但绣品中的气息,却有着十足的风范。这样可爱的矛盾,又该如何解释呢?
(罗旭,特约撰稿人。)
老胡开讲
解读“两会”关于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政策,分析河南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2月23日,“两会”归来,应河南省住宅产业商会主办的“河南地产领袖大讲堂”邀请,老胡以“学习‘两会’精神,讲述地产发展”为主题,同河南省近100家主力房地产开发企业决策者分享了他最新的观察和思考。
办公在现场
作为“大篷车”工作方式的升级版,执行总裁闵闵带领由各职能中心负责人组成的现场办公小组一月内转战数地,为解决项目问题、加快项目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效率和效益为主题的2008年管理年会召开后,限期解决,现场办公,中心与项目更好的联动,这样一些思路指导下的工作实践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
优秀团队训练营
“我们是最优秀的团队。”用模拟环境下的游戏、活动引导参训者体会团队合作、同心协力挑战困难的力量与内涵,体验式学习在现代培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备战2008年挑战的一环,濮阳公司在人力资源部协助下开展员工拓展活动。更加丰富的培训手段和更强的适用性显示了培训体系的进一步成熟。
建业“婴儿潮”
过去的一年,生一个“金猪宝宝”的风潮毫无例外地席卷了建业人,而“建业人的孩子”,也成为员工版电子内刊的最新关注焦点。作为一支年轻的队伍,集团2007年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显示,婚育假期作为潜在问题可能给集团带来经营工作的压力。而作为一种生存状态的跃升,为人父母后与之俱来更加成熟的心态、更高的职业忠诚度、更强的责任感,也几乎是整个团队成熟的必需经历。
健康五分钟
颈椎、腰椎,在快速的工作节奏中,这些容易受损的身体部位已成为疾患泛滥的重灾区。前不久的员工体检报告显示,建业人的整体状况也并不乐观。防微杜渐,身康体健,近日,由非凡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部首倡的工间操开始在集团总部试推广,5分钟的简单运动,准时的短信提醒,其实都是一只催促大家关注追求健康生活的闹钟。
香槟开年
中原首个香槟主题社区,原创法式地中海庭院,2008年集团的开年项目——香槟圣园为建业名下的产品序列增添了更多彩的变化。一片土地的价值,需要一种文化去实现,这个春天,建业为郑州市场带来的是香槟所蕴含的法式浪漫情调与成功快乐的寓意。
中国将再次获得世界的认可
在北京的街头和广场上,大型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不停变换,它们显示着距离2008年8月8日晚8点开幕的第29届奥运会还有多长时间。奥运会主体育场依旧在加紧建设中,人们怀着紧张的心情期待着将于4月末举行的开幕式彩排。北京从一开始就赋予本届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这也表示:中国将再一次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中国作为正式成员重返国际奥委会至今还不足30年。自1952年赫尔辛基夏季奥运会之后,中国与国际体育大家庭分离了几十年的时间。到1980年,中国参加了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直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才重返夏季奥运会赛场。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一下子就夺得了15枚金牌。
去年中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中国人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正以饱满的热情准备迎接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随队官员、记者和观众。
信息来源:《新德意志报》
中国城市人口激增考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20年内,中国城市40%以上的人口将由外来移民构成,地方政府向市民提供服务的能力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城市现在有1.03亿移民,在2025年之前,中国城市还将迎接2.43亿移民,城市人口总数将达到近10亿人。在大中型城市,约有半数的人口将由移民构成,几乎是目前水平的3倍。
目前,大部分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北京将面临巨大挑战。报告预测,如果按照集中城市化模式发展,到202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20%;能源利用效率也将提高20%。这一模式还能降低城市发展占用的可耕地面积。但是,鼓励发展大城市会加剧空气污染、公路交通拥堵会更加严重。
信息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次贷危机将迫使华尔街两年内再裁员两万人
纽约独立预算办公室近期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受次贷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华尔街高薪金融行业将再裁员两万人。去年华尔街金融业整体盈利为32亿美元,大大低于2006年的209亿美元。预计今年华尔街金融业盈利将增至66亿美元,明年将继续增至122亿美元。
由于华尔街金融企业在次贷危机中的损失已超过1500亿美元,未来还有继续增加的可能,因此多数金融企业将被迫裁员。报告估计今年华尔街高薪金融行业将裁员1.26万人,明年将裁员7600人。
另据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的统计,在过去9个月内,华尔街金融行业已经裁员3.4万人,是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金融行业裁员意味着其他行业就业机会将相应减少,金融行业每减少一个岗位,法律、娱乐等其他行业将相应损失2至3个工作机会。
信息来源:《美联社》
美国普通家庭将量入为出
现在,华尔街人士都在担心两件事情:一是自己的饭碗可能不保,还有就是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可能会大跌。华尔街的动荡不仅导致金融从业者纷纷去接受心理治疗,还使普通家庭蒙上阴霾。在多年大手大脚花钱之后,美国家庭终于开始倾听财务专家们的告诫:量入为出。
消费支出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为70%,而其中的30%都是随意性开支。在美国楼市危机加深、经济滑向衰退边缘之际,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被迫做出预算,以避免失去他们的住房。利率一降再降使得老人的养老金收益减少,他们将养老金转至更为安全的投资,譬如政府国债和货币市场账户。
企业业绩不断下滑,越来越多的人失业赋闲,按揭款膨胀超过了房产价值,股市在不断下跌……美国人对经济寒流的感受越来越深。许多年来,华尔街都不敢相信美国消费者能够改变消费习惯。但这正在发生。节俭成为时尚,奢侈不再流行。
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家庭债务几乎是他们税后收入的140%,他们正花费税后收入的14.3%来还债。美国人将开始过更加节省的日子。
信息来源:《金融报》
沃森家族第一准则:必须尊重个人
沃森家族都知道,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或其他东西,而是员工,自从IBM公司创立以来,就一直推行此行动。每一个人都可以使公司变成不同的样子,所以每位员工都认为自己是公司的一分子,公司也试着去创造小型企业的气氛。分公司永保小型编制,公司一直很成功地把握一个主管管辖十二个员工的效率。晋升调薪靠工作成绩而定。每位员工以他对公司的贡献来核定薪水,绝非以资历而论。有特殊表现的员工,也将得到特别报酬。
IBM公司有许多方法让员工知道,每一个人都可使公司变成不同的样子,在纽约州阿蒙克的IBM公司里,每间办公室,每张桌子上都没有任何头衔字样,洗手间也没有写着什么长官使用,停车场也没有为长官预留位置,没有主管专用餐厅,总而言之,那是一个非常民主的环境,每个人都同样受人尊敬。
IBM公司的管理人员对公司里任何员工都必须尊重,同时也希望每一位员工尊重顾客,即使对待同行竞争对象也应同等对待,公司的行为准则规定,任何一位IBM的员工都不可诽谤或贬抑竞争对手。销售是靠产品的品质、服务的态度,推销本公司产品的优势,不可攻击他人产品的弱势。
信息来源:《企业管理》